Team
Aktivitäten
Medienberichte
 
   
     

crossings – Eine musikalische Begegnung zwischen Asien und Europa


采風的「交會」 11月英國再見


特派記者李玉玲╱維也納三十日電
2004/04/01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十一月,英國再相會!」

由台灣絲竹樂團采風樂坊與歐洲現代音樂團體 Klangforum 合作的「 Crossings 交會」計畫,三月三十日晚上在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莫札特廳舉行第二場公演,結束此次在歐洲的巡演行程。不過,「交會」計畫還將譜寫續曲,今年十一月,整套 節目將應邀參加英國Huddersfield 現代音樂節開幕演出。

擔任「交會」計畫幕後推手的維也納亞洲文化交流協會總監胡弦月、藝術總監悟子(Christian Utz)都認為,這次,東西方音樂以樂團形式合作還屬首次,未來,仍有很多可能性可以探索。

這項東西方樂團同台合作的「交會」計畫,結束在柏林「三月音樂節」首演後,三十日轉往維也納演出第二場,莫札特廳空間比柏林愛樂室內樂廳小了許 多,兩場音樂會呈現的質感也大不相同。不過,音樂的表現之外,參與這次「交會」計畫的作曲家、演奏家,甚至聽眾,更關心的是異文化如何相互碰撞,激盪出現 代音樂新火花。

「異文化的音樂合作,是在統一中求變化,變化中求統一。」近年來持續參與采風與歐洲交流的作曲家潘皇龍認為「樂器是無辜的」,小提琴、二胡,是因 為背後的文化才產生差異性,「交會」計畫的目標就是讓彼此水乳交融,兼容並蓄,除了我們熟悉的傳統,還能透過彼此的相互影響,改變自己的位子,找到新的語 彙。

曾經參與馬友友「絲綢之路」計畫的旅德中國作曲家陳曉勇也比喻,油與水本來就不能融在一起,兩種不同文化的結合,首先要理解自己,再尋找創造性,當中國或西方的音樂語彙都不是典型時,反而有結合的可能性。

為東西方文化架起橋梁的靈魂人物胡弦月與悟子,是異文化結合的典型,胡弦月的父親是中原大學教授胡寶林,母親為奧地利人,悟子交了台灣女友,更能珍惜「異文化」結合的可貴。

胡弦月指出,當音樂具有國際性格後,往往會失掉原有的「不同」,但作曲家在「交會」計畫中,有了重新的思考,現代音樂就是在不斷探索中,譜寫出新音樂。

Taipei, Lianhe Bao (United Daily), Li Yu-Lin


zurück | Druckansicht